周韶华先生从艺六十多年,创作了很多经典的作品,对于他的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而在评论家或者批评家的笔下,他们是如何评鉴或者说是鉴赏周先生的作品的呢?今天我们摘取了刘骁纯、鲁慕迅、何西来等名家文中关于周先生作品的精彩片段,供大家一起来评鉴周老先生的作品。
洞庭晨韵 纸本水墨 69cmx68cm 2001年
周画无论是巨幅还是小品,巨大挥洒而笔无妄下,若不经意而处处可见匠心。
——鲁慕迅 《从气势美谈周韶华的中国画》,2001年7月《荣宝斋》总第11期
风雨江天 纸本水墨 68cm×68cm 1992年
江中有两条木筏,木筏上备有两撮人,头上就是那大山压顶般的狂暴的风雨。从整幅画面来看,风雨天空占据三分之二。作者用水和墨泼染画面,黑色掺杂着青紫,渲染出黑幕下的风险,翻滚泼溅的云雾似乎要吃掉两叶扁舟。在风雨与人群的交接处,作者推刷出一道亮线,仿佛人群给予风云一种有力的冲撞。这是一幅描绘人类与大自然搏斗的画图,整个作品洋溢着一种刚烈的气息,鼓荡着战胜一切的人类意志。
——于健《走进周韶华》,《美术观察》1997年12月,总第25期
黄河之水天上来 纸本水墨 86cm×68cm 1990年
《黄河之水天上来》在色调的运用上尤其出色。作者首先以鸟瞰式的构图,使黄河不见首尾而纵贯全画,画幅不大,气势却很大。在色彩的运用上,作者没有拘于黄河水的固有黄色,而运用了近乎珊瑚的赭红色,并按照黄河特有的流转回旋的水纹烘染而成,还运用了特殊的技法使河水的色彩既丰富又浑厚而统一。它像是熔融的大理石浆液,自上冲淘而下。它改变了一般人对黄河水的混浊感,而使人感受到一种蕴含着无限生命力的奔腾激荡的洪流,它充满了作者对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深情。画幅不大,却使人思绪万千。
——李天祥《胆与魂——读周韶华〈大河寻源〉组画》,《美术家》双月刊,1984年6月号,总第38期
别样红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2年
他的黑、重、满、大的章法构图和浓墨重彩、大块面大笔触的造型手段,使画面具有很强的分量感和视觉冲击力,从而产生出气势恢宏、震撼心魄的艺术效果。
——鲁慕迅 《从气势美谈周韶华的中国画》,2001年7月《荣宝斋》总第11期
炯视 纸本水墨 96cm×90cm 2006年
在作品《炯视》中,一只原本绘在盾牌上的黑虎变成野虎,粒粒锈蚀透出褐色和土黄色,好像虎的皮毛在光的照耀下闪烁,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画家在印章造型中也经常制造拓印效果,据说有的就是拓片,被剪贴在画面。拓印也有粗糙感,如勒石的留痕或金文的锈蚀感。
——张延风《妙象生辉》,刘骁纯主编《周韶华全集 • 卷八〈百家论评〉》,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君子之像 纸本水墨 96cm×90cm 2006年
《君子之像》的构图为“川”字形。中间是玉剑,两边是龙形玉佩。玉剑造型端庄,纹饰典雅,质地高贵,遍体金黄,在黑暗中熠熠生辉,比任何真实的古剑更有魅力。而那两个作为陪衬的玉佩却是冷冷灰暗,愈衬托出玉佩超凡脱俗的高雅。这剑使我们联想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屈原,想到冰清玉洁的李清照,想到“一片冰心在玉壶”。
——张延风《妙象生辉》,刘骁纯主编《周韶华全集·卷八<百家论评>》,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丝路乐章 纸本水墨 68cm×68.5cm 2006年
大漠上正跋涉着一队骑骆驼的商旅,天边一抹明亮的晚霞衬着他们的剪影,长路漫漫,正是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时候。行路的艰辛,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他们的内心是充实的。即使含辛茹苦,他们也甘之如饴,而漫漫长路,也好像成了凝重的乐谱,他们正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演奏着它,乐声沉重、忧郁而又充满了希望。说到底,这里的“丝路乐章”,并非瀚海戈壁所固有,而是来自画家的心里。
——何西来《笔参造化 气贯人天——周韶华艺术风格论》,《美术文献》增卷(一)周韶华专辑,1995年5月
夜探唐古拉 纸本水墨 96cm×178cm 1993年
《夜探唐古拉山》是周韶华的拔萃之作,此作无依无傍而又无懈可击,似版画却有毛笔笔意,交错横贯的浓墨长线如汉隶碑刀劈斧刻,作品不着色不画光,却有荒寒的夜光意境。周氏大山多有动势,此为一例。
——刘骁纯《革新大家周韶华》,《华艺收藏》,2010年3月
家园之二 纸本水墨 181cm×241cm
200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整个画面的氛围都是动态有节奏感的,被逼仄于方寸之地的手牵手的小人就是这个乐章里最活跃的音符。在混沌未开的时代,人们在劳动的时候应节而舞,齐力而歌是最初的艺术活动。
——康征《仰韶的灵光:近读周韶华先生的<家园系列>》,《画坛大家:众家评说周韶华》,湖北美术出版社,2013年
铁壁江山 纸本水墨 332cmx 474cm 1994年
作品《铁壁江山》以墨色为基调,分割红色和白色,形成平等的自然层次;坚实厚重的墙壁似的质感,刀锋枪刺般的硬度,大地与鲜血混凝的层层众志,使人联想起中华大地上千百年来摧不垮的生存意志。
——于健《走进周韶华》,《美术观察》,1997年12月, 总第25期
巴山蜀水 纸本水墨 123cm×247cm 1998年
在那种倾斜线图式的横幅巨构中,以干湿笔法皴擦的山体呈现巨大体量,与水墨渲染的长河,形成阴阳之间、刚柔之间、体量之间、动静之间的强烈对比,造成憾人气势。回眸历史沧桑,让人发出生命苦短而时空永恒的喟叹。
——潘耀昌《周韶华的文化之旅和海之恋》,张晓凌主编《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文献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玉龙欲飞 纸本水墨 68cm×136cm 2008年
只有对生活体验的最深,情感如一团炽热的烈火,主体内积聚起来的能量流汹涌骚动,艺术作品才会凝聚着深沉的民族精神和恢弘的宇宙意识。毫无疑问,阅历是画家的一种幸福。这不单纯是认识生活的问题,重要的是陶冶、熔铸艺术气质,“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尚辉《周韶华的图式个性与精神诉求》,张晓凌主编《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文献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最新艺术新闻资讯:国画家-国画-艺术中心-水墨画-山水画-工笔画-花鸟画-人物画-文人画 » 名家评说周韶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