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艺术语言的历史主体性——解读周韶华现代彩墨艺术

周韶华在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国门大开之始,就敏锐地意识到民族新生契机和建构现代化国家转折点的到来。他感觉到中国社会此次变革,将是不同于千年传统的现代大变革,在现代文明、多元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文明迎来了重构再生之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必将重塑。新时代、新文化呼唤新的艺术形式产生,于是,他又一次投入“战斗”,自觉承担起了创新中国绘画样式,建立新时期中国绘画语言的责任,并将这次契机视为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建设的又一次征程。

渤海湾的晨光 纸本水墨 64cm×81cm 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巴颜喀拉景观 纸本水墨 63cm×90cm 1983年出于那固有的历史责任感,与其他当代画家艺术创作更注重自我意识的表达、个体主体意识的建立不同,周韶华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的创作设定了深沉的历史、文化走向。然而,他却用近三十年“三大战役”的艺术实践历程向我们证明了他对寻根本身的超越。历史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没有仅仅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符号出现,他是在以当下解读历史,试图在今天与历史、现代与传统之间通过他找寻到的精神相似点来加以链接和架构。也就是说,在他的创作中,历史被赋予了现代性与当代意义。他在当代艺术语言中建构了历史主体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韶华实际上是承接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等的余绪,又一次将中国绘画语言现代建构的基点落实到了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上。然而,历史不会重复,当代中国建设所面临的全球化、信息化挑战史无前例,迫使当代中国艺术必须解决好中国元素与国际性的问题。一方面,要梳理文化遗产,清根正源,强调中国艺术本土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又必须融入全球视野与现代思维,也就是融入世界的文化手段。没有中国性,中国当代艺术将失去自己的身份与话语权;而没有国际化,中国当代艺术将永远无法进入国际艺术舞台,从而也将最终失去本土生命力。

西陲边月 纸本水墨 96cm×179cm 1995年

秋恋阿尔泰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2年在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考下,周韶华提出了艺术创作的指导性原则,也就是他重要的艺术理论观点:一、隔代遗传,“跳过元明清以近的传统,把借鉴的触角伸向宋代和魏晋南北朝以远,驰聘于汉唐秦楚,上溯春秋周殷,直至仰韶文化的活水源头”;二、横向移植,积极借鉴国内外、民间、姐妹艺术中的一切有益因素;三、全方位观照,“其基本含义就是天、地、人融贯一体,过去、现在、未来联成一片,把对整体的宏观把握渗透到形象底蕴的精微表现上,把纵向、横向和多层次的观察与想象联结起来,表现生命与灵气,呈现物我的精神之光,揭示我们时代的动力,激发人民创造历史的主动精神。”而全方位观照的基本出发点则是“一切艺术的观照都要受到民族性的制约”。这就是一名当代艺术家对中国性与世界性辩证关系的阐释。

汉唐雄魂系列之十 纸本水墨 250cm×144cm 2004年

古往今来系列之一 纸本水墨 123cm×123cm 2004年读周韶华的现代彩墨艺术,会觉得与传统水墨画沉湎于笔墨情趣的营造完全不同,他将全方位观照、现代整体主义的宏观思维直接转换成了用结构主义统驭画面。画面是平面的,却有了结构的体量与整体性,并且让结构成为画面的主体语言。虽然他的作品多直接“摹写”中国古代艺术形象,如画像石、陶俑、石狮、敦煌和云冈的佛教造像、石窟壁画、彩陶纹样等,但在所谓真实的“复写”中,却着重塑造了形体语言、空间精神与历史沧桑。画面尤其重视布局,将直线、折线、大面、大块、对称、均等等西方结构语言与并置的平面化等中国传统语言结合起来,再加上大红、大黑等冲突对立的浓墨重彩,使得作品产生出一种既饱含历史纵深感又具有呼之欲出、扑面而来强大气势与冲击力的凝重气息。在这样的氛围里,周韶华放弃了对那些古老形象的“传神写照”,而是追求熟悉中的陌生,使这些历史符号已不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历史的反复吟唱上,而成为了蕴藏无尽精神内涵的象征的代言,营造出雄浑厚阔的隐喻世界。周韶华早期《大河寻源》系列作品尚未形成这样的风格,至《汉唐雄风》系列逐渐孕育成熟,并成为他艺术语言的特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周韶华试图采取各种表现形式:他尝试用汉画像石的原始拓片直接作画,并借助对材料、工具的探索,增强艺术表现力的厚度与层次;也尝试以中国传统绘画的题跋与画面相映的布局章法,画面中央设佛像圆雕,两边并置手书的佛经之法;到今天我们看到全新对海洋文化解读的《大海之子》系列作品。总之,他调动各种形象元素相互碰撞,期待激发出新的艺术语汇。

幻梦的净土系列之七 纸本水墨 144cm×320cm 2004年

天地人和系列之三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4年

天地人和系列之五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4年

大漠浩歌——这里不是梦 纸本水墨 247cm×123cm 2000年 中国美术馆藏

风雪天山 纸本水墨 123cm×247cm 1997年 中国美术馆藏还有一些作品是对色与墨关系的挑战。周韶华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文人绘画观,不仅以浓墨重彩建构了自己的色彩个性,而且在颜料的使用上也完全没有成见,中国画颜料、水彩画颜料、化纤染料、亚克力颜料、油画颜料,统统以服从画面气势为主旨入画。让色墨相破,让浓淡相间,墨为主,色为辅,墨色交融,糅和水彩画的着色技巧、版面的黑白灰关系以及点线面的结构来重新构建画面。特别是在水与色关系的尝试中,他逐渐找到了泼水、冲水等水色相溶、水色流淌而形成的偶发效果的方法,主动控制、自由驾驭,创造出或奇异宏伟或诗意灵动的大场景。《雪融阿尼玛卿》、《一场春雨后》、《天地交响》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浪之交响 纸本水墨 145cm×143cm 2007年

雪融阿尼玛卿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1年

一场春雨后 纸本水墨 69cm×68cm 2002年周韶华用具体的艺术实践完善着他对民族、国家以及新时代的理解。为了一个艺术使命自始至终坚持近三十年,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20世纪80年代初他计划的“三大战役”是属于他生命创作的坐标,是励志,是勇于担当的决心,但近三十年走下来,他的艺术成长历程见证了他的智慧与收获。通过这“三大战役”一步步走来,他由探寻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根源最终走向了对“天人合一”、“大道归一”人文精神的追寻,回到了宇宙生命的原点。这也是他对当代民族文化大品格的基本理解。周韶华重建艺术语言的历史主体性,其根本指向正在于此——建构当代中国艺术“天人合一”、融汇传统与时代的民族文化新境界。

雅鲁藏布 纸本水墨 246cm×123cm 2001年

托起心中的太阳 纸本水墨 144cm×365cm 2001年

世界屋脊之二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6年备注:本文节选于潘鲁生的《重建艺术语言的历史主体性————解读周韶华现代彩墨艺术》,原文载于《周韶华艺术三部曲》,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潘鲁生,1962年11月出生,199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品《零的突破》,著有《论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等。

最新艺术新闻资讯:国画家-国画-艺术中心-水墨画-山水画-工笔画-花鸟画-人物画-文人画 » 重建艺术语言的历史主体性——解读周韶华现代彩墨艺术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