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解读周韶华“超现实”彩墨艺术

解读周韶华的绘画,不能以传统的眼光与方式。他所使用的绘画语言或所谓表现符号,显然与中国传统绘画大相径庭。当仔细品读之后,你就会感到他的作品确实是耐人寻味。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来说,充满独特的造型与构图,但是不是像一般画家在于单纯描写物像或是像文人绘画一般在于表达独特的个性或是心里激荡的感情。事实上,周韶华的作品是心灵深层对于宇宙万事万物的感悟,一种画家本身也难以名状的感受,是一种宇宙最终极元素与结构的呈现。周韶华带领观者进入的不是一般的造型美感世界。而是一种神秘参与的状态。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曾经说道:“要了解艺术创作与艺术效果的秘密,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到那‘神秘参与’的状况,回到那并非只有个人,而是人人共同感受到的经验。” 荣格的心灵原型理论似乎可以解释周韶华的创作。周韶华的许多作品事实上是在呈现心灵最深处的“原型”与“本能”。他以许多远古的符号或是图像,来强化远古的时空感觉,一方面满足了他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使得观者瞬间被拉往渺远的时空。在迷濛的底图之上,附加了许多具象的符号或者是图腾,我们可以这样说,模糊的底图是象征潜意识心灵的底层,而具象的符号或者是图腾正是浮沉在意识层面的意识碎片。

家园之二 纸本水墨 181cm×241cm 2003年 中国美术馆藏巫者的光谱,神性的图像 周韶华是一位具有巫师特质的艺术家,我们从他的许多作品里,运用了许多远古图腾、符号与考古图像,即可以理解。笔者所谓的“巫师”特质,在于拥有与神圣与无形生命交流能力的人,像一位古代的巫师一样,周韶华可以体会到冥冥中所存在的力量与生命变换的形式。他在点划与泼彩之间,以极细微特殊的绘画仪式,为我们劈开鸿濛,转动乾坤,照见实相之相。他所进行的绘画仪式在于营造一种神秘旷古的渺远氛围,企图引领观者进入一个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由于他内心所见不同于常人,因此他在作品之中所选择的题材与元素自然而然地与众不同,值得一提的是,他像是召唤古代神灵异兽的巫师一般,运用了许多考古的元素,将原始与现代缤纷错落地交织在他的作品之中,他驱使这些处于不同时空的神灵图像与神圣符号,在他的作品里依次还魂,一一复活在现代情境之中,弥漫着一片奇想异像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

图腾之四 纸本水墨 123cm×123cm 2003年

金玉之声 纸本水墨 140cm×369cm 2006年

楚凤祥舞之一 纸本水墨 96cm×90cm 2006年巫者的光谱,神性的图像 他所萃取的图像,都是远古以来一流艺术家反复琢磨所凝炼出来的图像,原本已经具备一定感人的形式力量,再经过他的组合,更形成一个个恍惚迷濛与穿越时空的复合意象。一如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所说:“伟大的文学家具有‘原始的眼力。’,一种感知原型模式的特殊灵性和用原始意象来表现的天赋,能以艺术的形式将内心世界的经验传达到外在世界之中。”譬如画满了祭祀舞蹈仪式的远古岩画,以及绘满奇形怪状巫师形象的湖北曾侯乙墓漆棺绘画,1990年河南省浙川徐家岭楚墓出土青铜怪兽,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黑陶上的线刻野猪图案,远古的凤凰,仰韶文化彩陶上灵动的蜥蜴,原始的舞蹈者,半坡文化的鱼纹、马厂文化的蛙神纹饰、马家窑的水波旋动纹饰等等,这些充满奇思异想、神鬼气息的符号或是图腾,都在其绘画的语汇之中不断地出现,使其作品弥漫着神秘、怪异、玄想的气息。

蛙纹变奏八 纸本水墨 65.5cm×67.5cm 2009年

红黑交响 纸本水墨 96cm×90cm 2006年

凤鹿呈祥 纸本水墨 96cm×90cm 2006年庞杂的原型世界,独特的艺术视野周韶华带领我们回到原始人敬天畏祖、崇拜鬼神的心境,回到深信万物有灵、生命互换的巫术时代,回到单纯、虔诚的天真状态,不论是崇鸟情结、拜日崇拜,或是崇拜洪水、崇敬蛙神的信仰,原始符号所蕴藏的古老的节奏与音律,都晃动着我们心灵深处的集体意识。事实上,集体意识指的就是整个社会、历史与文化所积累的心灵沉积层,艺术家可以从其中得到独特的视野,这种独特的视野可以使得艺术家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对历史、社会进行审视,进而得到深刻、不同寻常的结论,并且将这种现象汇整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之中,而创发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周韶华采用远古符号,却使其具有着新颖的内蕴,他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将符号与图腾重新组构成现代意义的“超现实主义”彩墨作品。最有意思的是《山海经》系列作品,在作品《山海经二》里,他将马家窑文化的水波纹饰、鸟纹与马厂文化的蛙神图腾纠结在一起,在作品《山海经九》里,半坡的鱼纹与马家窑的水波纹、马厂文化的人形蛙纹搅和在一起,从距今7000年到5000年的纹饰与图腾,跨越三千年,时空错乱的纹饰交织在一起,却赋予新的有机美感,形成前卫而新颖的现代彩墨绘画。

山海经二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9年

山海经九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9年

古树新花 纸本水墨 66cm×67.5cm 2009年巨观与微观,俯视与鸟瞰周韶华与世界的距离是多元而富于变化的,他以巨观与微观,以俯视与鸟瞰等等姿态与视野,观看并体察宇宙万物的各种面相。这种跳脱一般绘画表现的方式使得他的绘画具有极为强大的广度以及感染能量,许多题材与表现内容,往往出人意表。他的一系列描写宇宙星云的作品,像《河外新星》、《星云悠悠》、《大乐与天地同和》、《汪洋恣肆》等等作品,他以泼彩的方式,描绘出宇宙星云的各种状态,似乎导引观者神游在天际太空里,像作品《泼彩之最》则像是表现宇宙创生万物之时“大爆炸”的一刹那,充满庞大无比的震撼力量。作品《宇宙小块板》像是陨石烈焰腾空,急速地在宇宙之间旋转与飞行。又譬如题名为《爱因斯坦的梦》的作品,像是一颗巨大的宇宙黑洞,在画面的中央旋转,似乎正将银河系所有的物质与光线全部吸收,这种绘画在传统中国绘画里未曾出现。巨观是一种俯视,微观是细致的观察,都是超越肉眼的观察,不论是巨观还是微观,都是一种与物象对立的、科学式的观照,这对于谨守物像两千年以来的中国绘画而言,是融汇西方绘画观点的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突破。鸟瞰的观察,给人一种飞行的视觉经验,在周韶华的作品里,我们发现偶尔出现以鸟瞰角度作画,展现出浩瀚的时空之感。除此之外,他也喜欢以“复眼”的方式观照多元向度的空间,喜欢将不同的物件与意象,同时组合在同一幅画面之中,展现出时空重叠与物象重叠的“复式”的视觉效果,开发出多层次空间与意象,引领观者进入芜蔓庞杂却又引人入胜的世界,更是一种新的视觉实验。

河外新星 纸本水墨 38cm×50cm 2008年

宇宙小块板 纸本水墨 50cm×38cm 2008年

汪洋恣肆,流光溢彩 纸本水墨 60cm×47cm 2008年

爱因斯坦的梦 纸本水墨 43cm×50cm 2008年转化与象征,简约与单纯周韶华善用象征,以心里分析的角度来看,“象征会吸收大量的能量,并形塑心灵能量投注的方式”。象征不是一种符号,因为符号是一种已经具备约定俗成意义的图样,一般人可以正确无虞的解读与诠释,依据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理解:“象征是意识状态所不知道的部分,或是还不知道的状态之下,事物的最佳陈述或是表达”,此一种象征,就是艺术的表现。而往往这种象征的表现是从人格的原型基底,集体潜意识自然地浮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位善用象征的艺术家,事实上是一位善于召唤内在集体心灵能量的魔术师,他的心灵结构必须是具备能够探入深层心灵底层的天赋,才能善用各种象征,运用各种非理性的形色组合而感人于潜移默化之中,一流的艺术可以动人的魔力即在于此,笔者认为周韶华正是此一类型的艺术家。依据此一原理,周韶华的作品里,许多造型与色彩或是元素的组合,我们无法用理性的分析完全解读,而且既然是所谓的象征,其特点在于简约,以最简单的方式展现深遂无穷的意涵。在中国即谓之“禅”的境界,“禅”即是一种“悟”的境界,而所谓“悟”,事实上是一种直接了当从心灵底层浮现出来的行为举止与心灵状态。正是禅家所谓“即心即佛”的顿悟境界,因此,“禅”的最高表现即是“简约”与“不落入言诠”,如此不仅能忠实彰显“禅”的境界,也呈现出莫名的动人力量。在周韶华的山水作品里,几笔大笔挥洒的简化山石里,几片大小、高低错落而变化的八座方形造型,画家仅仅使用黑色与褐色两种色彩,便形塑出山石嶙峋、峰岩雄奇的艺术效果,与南宋牧溪的“六柿图”的禅画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趣,简约到极致,却树立了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白云岩 纸本水墨 123cm×247cm 2000年

江流天地外 纸本水墨 122cm×247cm 1998年

祁连山上雪横飞 纸本水墨 65cm×112cm 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光影的魔法,形式的能量一如佛家所谓:“芥子纳须弥”,简约之中含藏丰富的内蕴。周韶华的山水作品不以巨幅取胜,但是所画的高山大河、侧岭横峰、落日流云等等景象无不气势磅礡,画中山水树石的气息扑人眉宇,具有强大的扩张和冲击力,而且具有一种横跨古今的沧桑之感,他喜欢在广远的山水之间,或泼墨泼彩,或是以大笔挥洒的方式,大刀阔斧地开辟出天地广远的意象,再点上几匹行旅的骆驼或是饮水散步的马匹,带领观者脱离城市喧嚣的文明,进入一种跨越时空、自然徜徉或是纯净无暇的浪漫国度。除此之外,周韶华的作品吸收了许多西方的光影、空间等等的形式概念,并将之以彩墨的方式一一转化成中国意象。在许多作品之中,周韶华在色彩、形式与空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擅长以象征、光影、空间等等元素,组合成一种特殊的中国意象彩墨,在一幅题为《矿泉》的作品里,画面中央椭圆形的湖水,以蓝澄澄的色彩,在灰色墨韵渐层的包围之下,发出不可思议的蓝色光晕,在点上三匹饮水的马,营造出像是传说一般的美丽与浪漫的意象。而在一幅题为《半坡清晖》的作品之中,呈现出一片暧暧含光的色晕,以方与圆的造型加以组合成一幅象征意味浓厚的构图,在极简的原则之下,画家仅以墨色与黄、绿、橙三种颜色的组合,却蕴藏着勃然的生气和向外扩张的感觉,每一个造型都令人感觉到隐约扩展的力度,每一种色晕,都在发出奇异的光芒,整体画作体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形式之美。

矿泉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0年

半坡清辉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2年

天涯万里远征人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6年夸张与变形,迁想而妙得得益于他年轻时代的水彩画创作经历,使得他的绘画手法不会囿于传统笔墨的限制,许多作品除了水墨趣味,也充满水彩的趣味,笔墨在其创作观念的比重,似乎已经进行调整,书法的意味降低,而形式与色彩配置的意味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将重心放置于他所擅长的“夸张、转化”与“光影、空间”的组合。在他一幅题为《文明的前夜》作品之中,取材于史前彩陶上的舞蹈图案,加以转化,形成一幅月光下跳舞的原始部落图像,舞者背后强烈的月光,夸张的投影出舞者长长的影子, 强烈对比的明暗,突显出暗暗夜色之中月光的柔和与原始舞蹈的趣味,整体图式正是一种“迁想妙得”的最佳表现,从远古的图像一举转化成具备现代感的图像,更形塑出一种远古苍茫的意境。

文明的前夜 纸本水墨 143cm×367cm 2003年编织心灵图像,“超现实”的画者审视其作品,周韶华是一位展现多元才华的画家,他的风格多元,技法多样,更可贵的是他拥有不断思索的实验精神,实在无法用一种既定的美学框架来概括他的艺术风格,只能以心灵的学理来解读他的创作风格的秘密。

事实上,他所展现的绘画风格,在在都源于他独特的心灵能力,可以将内在湍流的心灵影像,具象为一幅幅心灵的图像,他所展现出来的意涵,都指向他不是一般仅以视觉经验作画的画家,而是一位行走于“心灵原乡”的画者,展现出形而上的趣味以及“超现实”的意境。

夏风有信 纸本水墨 66cm×63cm 2010年

姑嫂树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2年

不知多少秋声 纸本水墨 68cm×136cm 2005年备注:本文节选于曾肃良的《解衣磅礡,直探本源——从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解读周韶华“超现实”彩墨艺术》,原载于张晓凌主编《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文献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曾肃良 ,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专任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兼任教授、台湾艺术大学兼任教授、台湾艺术行政暨管理学会理事长、新北市文化局典藏委员、台湾国父纪念馆审查委员。著作有《明代官窑鉴定》、《宋代耀州青瓷研究》、《艺术与科学的交会》、《透视艺术市场》、《当代书画市场》、《古文物探索》、《传统与创新—现代艺术的迷思》、《东方文物在欧洲》、《当代艺术广角镜—曾肃良艺术评论集》、《眺望文化群岛—曾肃良文化艺术评论集》、《山水画技法》、《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等二十本著作。

最新艺术新闻资讯:国画家-国画-艺术中心-水墨画-山水画-工笔画-花鸟画-人物画-文人画 » 从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解读周韶华“超现实”彩墨艺术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