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名家王辰光:浅浅的乡愁,海草房的自白,你听见了吗?

曾经,海草房于胶东人家并不陌生。然而,在物欲膨胀的年代,一幢幢海草房在残酷的现实中消逝,被岁月的浊流所取代,安放情思的故乡也在心中悄无声息的坍塌。

亲近自然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但它始终在梦乡游走,或许这便是浅浅的乡愁。

乡愁是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情怀,它潜藏在每个人记忆深处,无时无刻不伴你左右,并会神不知鬼不觉的泛滥出各种情感,提醒我们不要忘本。

“破船载酒江中流”已成海草房命运的定数。如何将这一笔珍贵的渔耕文化遗迹保存下来,记录下来,王辰光先生做到了。那一幢幢宛如基督教堂的神圣海草房,被一位文化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挽救,被故乡的娇子用笔墨所留存。

图片

海草房老照片

图片
图片

房顶苫海草

百炼钢成绕指柔

图片
面对“海草房”这样一个无人探路的全新重大课题,王辰光先生并未退却,相反,他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决心从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技法中寻找技法。靠多年来对传统笔墨临摹研究并积累下来的丰富实践经验,经历了十几年艰苦探索,逐步找到并形成了他表现海草房的营造技法和笔墨语言体系,形成了独立于当下山水画界的个性化表现形式,成为“一家之言”。“海草房”系列就这样在他的“乡愁”情节中破茧成蝶,并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素材。

海草房里呢喃的乡愁

图片
那些诗化的“海草房”系列娓娓道来,讲述着他对“乡愁”的理解、自白与憧憬。

在他的作品中,那一条条被岁月碾磨光亮的石板路,那蜿蜒曲折的渔家小巷,那苫了一层又一层海草的房顶,那斑驳鹅卵石砌成的围墙,那合院中的老井古树、影壁上的福字,还有案牍与窗棂,无不在画作中显示着渔耕文化的淳厚朴实。正是这些数不清点墨的童年印记与实实在在的现实题材,在寒来暑往、夜以继日中,被王辰光先生升华为一种笔墨结构和一种特殊的绘画语言。

当我们面对“海草房”系列作品,五味杂陈涌上心头,那些蜗居、蛰伏在都市的人们,远离了故乡,远离了泥土和青草地,隔离了人与自然紧密接触的生存方式,实属一个时代的无奈。就让我们在王辰光先生创作的“海草房”系列作品中畅游吧,那是我们无限眷恋的恬淡、简朴、清静生活之所在,也是他对“乡愁”呢喃的自白。

图片

永远的祝福  50*50cm

情怀幻化成精神史诗

图片
王辰光先生以身边的本土文化为基准,探索水墨语言三十余年,在传统与情怀中找到了自我发展的新坐标,从此游走在渔村码头。通过水与墨的碰撞,点、线、面的组合,加上对画面的梳理和重构以及不同视角的调整,恰到好处地运用笔墨语言的表现性,将虚与实、黑与白、面与线等演绎得浑然天成,依据自身的审美体验,将“海草老屋”造境于雨、露、风、晴的自然环境中,将画面的空间或拉深或压缩成平面,渲染出了具有海洋文化特质的《渔村小巷》、《海之韵》和《渔家小院》等系列海洋绘画作品。

王辰光先生将对艺术的虔诚与执着情怀,幻化为心与血的交融,营造出了与主题相吻合的具有个性美的图式和可歌可泣的大气象。那饱含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笔性和书写特质,那登览眺望、叩问抒怀的士人情怀,通过当代绘画语言的转化,焕发出了充满现代意识的东方笔墨意境,谱写出一首首古老渔村文化深处的精神史诗,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永恒。

图片

渔村小巷  136*68cm

图片

海之韵  68*68cm

图片

村后是大海  50*50cm

小器易就,大器晚成

图片
作为一个有历史担当的画家,王辰光先生用饱蘸水墨的画笔,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延续和传承,无论中国画坛如何风云变幻,一直致力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去追赶时髦追求宏大题材,而是热衷于挖掘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强调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气息,是因为他对自己家乡有着一份特别的爱。胶东海草老屋的独创性笔墨演绎,是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他的系列作品创作的意义,会让后人铭记这段几代人共同创造的海洋历史文化情结。

图片

当炊烟不再升起  50*30cm

最新艺术新闻资讯:国画家-国画-艺术中心-水墨画-山水画-工笔画-花鸟画-人物画-文人画 » 国画名家王辰光:浅浅的乡愁,海草房的自白,你听见了吗?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