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先生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画的基本重要问题,又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努力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众多关于周韶华的评论,认为周韶华为新时期中国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一、建构中国画新的时空观念;二、建构中国画新的主体意识;三、建构个人化的中国画形式语言方式。
海底世界之三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7年
渤海湾的晨光 纸本水墨 64cm×81cm 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一、
建构中国画新的时空观念中国1978年所开启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中国画的革新创造提供了可能,也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认识中国,界定中国的过程。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将不断打破旧有文化时空的局限,不断地在和异质的交流和碰撞中,扩大文化的视野和疆界,不断寻求新的文化参照和坐标。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之前,文人画取得了在中国画坛一统天下的“正统”地位;在空间上,它的题材空间、形式空间则大大压缩了,成为文人墨客抒写性灵的手段。放在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上看,中国画这种逐渐走向单一化、内敛化的发展道路,将会使中国画在“高雅”、“把玩”中沉沦,失去它鲜活的生命力,失去蓬勃的创造力。周韶华中国画创新的起点,就是基于对传统文人画局限性的认识,所以,周韶华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核心,就是重建中国画的时空观念。身处开放的时代,转型的社会,人们首先要改变的是关于中国的时空坐标。关于中国画的时空参照物,过去是因袭前人,现在可以在时间上“隔代遗传”;过去是自我封闭,现在“横向移植”可以从空间上广泛比较,在更大范围内确定中国画的目标,将一切有利于中国画发展的因素统统吸纳过来。显然,新时期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对周韶华先生的宏大的跨越传统时空的“全方位观照”的理论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周韶华先生在从事艺术工作的时候,始终有一种文化的方位感,有一种在文化时空上的超越意识,他把他的艺术追求称为“大美”,而大美的认识特征和表现特征即大视野、大思维、大格局、大气象的综合表现,是一种超时空的艺术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周韶华的这一切都是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这一点周韶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有明确的表达:“处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时期的有历史责任感的艺术家,应清醒地改变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消除和抛弃那些心理的历史障碍,以迎接新纪元的到来。一切有头脑、有建树的艺术家都要站在这个时代的制高点上,为建构这个时代的文化大风格而探索。”
生命之门 纸本水墨 96cm×90cm 2006年
天地人和系列之八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呼伦贝尔大草原 纸本水墨 32cm×44cm 2009年
山海经二 纸本水墨 70cm×68cm 2009年二、建构中国画新的主体意识所谓中国画的主体意识,是指中国画家在从事中国画创作时,所自觉意识到的关于个人从事这项活动的价值、责任、使命和担当。主体意识的“新”是指在社会、历史、文化发生了根本变化的今天,传统的中国画主体意识已经不能适应大时代的需要,于是,一个新的历史任务摆在了中国艺术家面前,建立新的主体意识,重塑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再建艺术家的人格理想。“高度张扬中国画新的主体意识的结果是,把中国山水画带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一下子使那些囿于重复传统和陶醉在个人情趣技巧中的山水画黯然失色。它们也雄辩地向世界表明,在时代巨大的变革面前,中国山水画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邵大箴先生对周韶华的这一评论正好一语中的。在周韶华先生的具体艺术实践中,他除了通过寻找“心源”来塑造自己新的艺术人格精神,他还注重从其它两个环节来强化主体意识,其一是正确处理历史、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其二是正确处理民族和世界的关系。周韶华的独特性在于他不是从西画入手而是从中国大传统入手寻求中西融合,从而成为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转折性人物。
秋意高远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2年
苍苍黄烟起 纸本水墨 68cm×69.5cm 2010年
今夜静悄悄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6年
国泰民安之四 纸本水墨 67.5cm×66.5cm 2009年
凤鹿呈祥 纸本水墨 96cm×90cm 2006年三、建构个人化的中国画形式语言方式新的中国画的时空观,新的中国画的主体意识,一定需要有与此相匹配的形式语言方式,也就是说,中国画,特别是中国文人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语法系统和修辞方式,而与中国画的改革和创新相适应。作为中国画革新的先锋人物,如何确立个人画的形式语言方式,确定新的艺术语言和修辞,是改革创新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周韶华先生在语言形式探索方面的态度,总体而言,他在中国画形式探索方面的态度是,摒弃成见,兼收并蓄,融贯中外,打通古今,尊重传统,雅俗共赏,不薄今人,不厚古人,为我所用,形成特色。周韶华先生所吸收的艺术养分是多方面的,真正做到了多元融合——东方艺术、西方艺术,高雅艺术、民间艺术、古代艺术,黄河流域的文化、长江流域文化、海洋文化,汉民族艺术、少数民族艺术,文人画艺术、版画艺术、油画艺术、摄影艺术⋯⋯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了周韶华先生个性鲜明的绘画风格。刘骁纯先生提出了几个关键词:“结构”、“气势”、“胆识”、“笔墨与结构的关系”、“色彩”、“飞动”感。这几个关键词较好地概括出了周韶华先生形式创新的关键点。我们相信,专家们对周韶华绘画在语言形式上的分析,不仅仅是对周韶华的评论有意义,它们对于从中升华、提炼出一套新时期新的中国画语法系统和修辞方式,也将是大有裨益的。
澜沧江是国际河流 纸本水墨 32cm×44cm 2009年
野松岭 纸本水墨 50×50cm 2016年
夜探唐古拉 纸本水墨 96cm×178cm 1993年
巍峨近月山更红 纸本水墨 50cm×50cm 2015年
雪域雄魂 纸本水墨 144cm×365cm 2000年 山东荣成市博物馆备注:本文原载于《当代美术家》2011年第1期,第85页孙振华,湖北荆州市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雕塑院院长。著有:《中国雕塑史》、《生命•神祇•时空——雕塑文化论》、《美术与美育》、《走向荒原——振华雕塑文集》、《雕塑空间》、《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雕塑卷》、《公共艺术时代》、《在艺术的背后》、《中国行为艺术》(与鲁虹合作)等。
最新艺术新闻资讯:国画家-国画-艺术中心-水墨画-山水画-工笔画-花鸟画-人物画-文人画 » 重建中国画的历史坐标 ——新时期中国学术界关于周韶华艺术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