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的审美趣味
1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2-13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诗就记载了贴春联的民俗。相传可远溯到轩辕黄帝。
阅读(763)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2-13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诗就记载了贴春联的民俗。相传可远溯到轩辕黄帝。
阅读(763)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1-21
设计:蔡华伟 在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十分独特的一个门类。它从最初的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逐渐成为以文人艺术家为创作主体,具有相对独立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并且在两千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兼顾和统一,将汉字文化在印章这样的方寸之地内呈现出千姿百...
阅读(894)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1-05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摄 将甲骨文入印,与书写不同,其中还有一个印化的过程,现在很多人用甲骨文作印,大多遗貌取神,难睹甲骨真趣。要表现甲骨文的神趣,印比书优越,因为二者都是用刀。
阅读(878)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7-10-12
在国庆中秋双节之际,由上海笔墨博物馆主办,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协办的“澹简斋珍藏文玩鉴赏展”在上海笔墨博物馆拉开帷幕,它以堪称文房尤物的“珍”,领略名士风儒的“情”,分享藏家优雅的“趣”吸引公众,其中包括乾隆饾版拱花水印角花笺与梁启超的定制墨。
阅读(623)评论(0)赞 (1)
国画家 发布于 2017-06-18
吴小如书苏轼 《浣溪沙》 唐吟方 2010年初秋,我给北京大学的吴小如先生写信,向他了解青少年时的学书经历。早先我读到一些老文化人有关幼时接受书法教育的回忆文字,比如晚年以书法闻名的张充和女士,其父给她请的塾师是精研说文的朱谟钦,张充和的习字从识字和临摹开始;史学家周一良...
阅读(607)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7-06-07
金农隶书轴 记者 郑成航 5月27日,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明清书法精品展开幕,此次展览以明清书法为主体,选取了70余位明清大家的74件(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当我们走进展厅,一部明清书法流变史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阅读(709)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7-06-02
左为印章收藏家李新永;右为作家尚建国 现如今的大伽牛人李新永,无疑是一个伽得别具一格、且又牛得不同凡响的印章收藏家。他的牛掰和不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个李新永居然收藏了两千多方清朝中、晚期及民国时代的“三名”流派印章。至于什么是“三名”印章,什么又是流派印章,我们会在后...
阅读(608)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7-05-22
清樊增祥樊增祥书于“乙卯小满”的行楷六条屏。多用方笔,横竖粗细对比大,化曲为直,结体峻整沉实,极具金石气息,字字独立,行间豁畅宽闲的章法,保持了通篇的疏朗通透,平添了少许书卷气,主要从苏轼化出来,以纵挺取代了苏字的横斜,保持了欹侧之势、秀润之姿,创造出峻整...
阅读(702)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7-05-15
印章的收藏自古有之,而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印章的收藏更是形成一种热潮,具有影响力的藏家辈出,其中就有丁辅之、张鲁庵、华笃安、高络园、葛书徵等印章收藏大家,以及近代钱君匋等人。
阅读(501)评论(0)赞 (1)
国画家 发布于 2016-12-22
一、【王羲之】王羲之有“骨鲠”之称,虽出身权贵,但对政治不感兴趣,时人谓之风流随性、“不类常流”。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家择婿,他“东床坦腹而食,独若不闻”,其狂怪可见一斑。但王羲之辉煌的书法成就为他确立了书圣的历史地位。
阅读(728)评论(0)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