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艺术,或者你就在艺术的路上,和我们交流吧,喜欢请加收藏。(来源:99艺术网)
导语:临摹和收藏,是画家对另一位画家最真诚的致敬;而临摹德拉克洛瓦的巨匠们又纷纷说:不要临摹他的画,要临摹他的人生。

猎狮The Lion Hunt, 1854猎狮The Lion Hunt, 1854

牡丹Peonies, 1848牡丹Peonies, 1848

自画像Self Portrait, 18371自画像Self Portrait, 18371

自由引导人民The 28th July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1830

阿尔及利亚女人Women of Algiers in their Apartment, 1834

落选者沙龙Salon des Refusés, 1863

祭奠德拉克洛瓦Hommage à Delacroix, 1864by拉图尔

萨丹纳帕露斯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1846

祭台上的花瓶A Vase of Flowers on a Console, 1848-9

野花与玫瑰静物图Still Life with Meadow Flowers and Roses,1886by梵高

静物-向日葵Still Life – Vase with Sunflowers, 1887

摩洛哥的犹太婚礼Jewish Wedding in Morocco, 1841

清真寺的阿拉伯节日The Mosque (Arab Festival)by雷诺阿

座台上的左伊Zorah on a Terrace, 1912by马蒂斯

马赛港巡礼Vue du Port de Marseille, 1905by西涅克
欧仁 · 德拉克洛瓦,生卒:1798 – 1863年,这段艺术史的片段里,一个浪漫主义画家引发了19世纪法国艺术界一场浓墨重彩的出走~
在英国人眼里,德拉克洛瓦和莎士比亚、歌德一样,在被后人消费时并不会被消减,而是通过他们重焕新生。
临摹和收藏,是画家对另一位画家最真诚的致敬;而临摹德拉克洛瓦的巨匠们又纷纷说:不要临摹他的画,要临摹他的人生。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 · 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 -1863)是艺术史里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他四十多年的创作岁月里,画笔从圣人到勇士、从勇士到情人、从情人到猛虎、从猛虎到玫瑰,撩拨了人类情感的每一根弦。

猎狮The Lion Hunt, 1854猎狮The Lion Hunt, 1854

牡丹Peonies, 1848牡丹Peonies, 1848
他是宏大风格(the Grand Style)的最后一名画家,又是现代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拥簇者前仆后继,一代代各有特色的后来者——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象征派、野兽派。。。。。。都从他身上继承了部分血脉。尽管是19世纪浪漫派中无可比肩的人物,德拉克洛瓦在英国的展览一直屈指可数。1963年,爱丁堡举行了他的去世百年纪念展。时隔五十载,2003年泰特美术馆带来“从康斯塔伯到德拉克洛瓦:英国艺术与法国浪漫”,重点呈现英国画作和审美对他前二十年创作生涯的影响。而今年于国家画廊落幕的“德拉克洛瓦与现代艺术的崛起”,则通过这位大师以及他后继者的大量作品,展现他对现代艺术的悠远贡献。

自画像Self Portrait, 18371自画像Self Portrait, 18371
帝国的儿子
德拉克洛瓦生活的法国,是当时欧洲政治的震心。德拉克洛瓦出生于一个上层资产阶级共和党家庭,父亲是拿破仑的外相,兄长是手握兵权的将军。他是帝国与法国大革命的子孙,来到一个充满幻起幻灭的动荡年代。1830 年巴黎的七月革命,带来了一段时间内更为自由的奥尔良王朝,为他著名的画作《自由引导人民》带来灵感,成就了他为数不多的对当代社会政治事件的描绘。他给兄长写信道:“如果我不能为我的祖国父亲作战,那我至少该为他作画。”

自由引导人民The 28th July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1830
1830年法国进攻阿尔及利亚,德拉克洛瓦成为国王派遣的谈判队代表之一,前往摩洛哥,为创作视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在他东方主义的视角里,北非美得亦真亦幻,融合了经典与异域风情,“如古董一般的美丽…令我像梦中人一般,担忧所见之物会从眼前消失。”他回到巴黎凭借记忆创作的《阿尔及利亚女人》成为1934年沙龙的热点,也成为他最受欢迎和临摹的东方主义画作。印象派领军人物雷诺阿(Renoir)曾看着这幅画感叹:“当你能画出这样的作品,夜里就可以安眠了。”

阿尔及利亚女人Women of Algiers in their Apartment, 1834
四面八方的“继承者”
19世纪的时代背景,或多或少为现代艺术启蒙。
许多人将现代艺术归源于1863年的“落选者沙龙”——被拒绝的年轻先锋画家不再向官方艺术沙龙谋求认可的大出走。这种出走精神,从德拉克洛瓦身上就已得到展现,并不断延续。与他同代或后来的许多画家一样,德拉克洛瓦自学成材。他勤学卢浮宫里或拿破仑争夺搜罗来的旧时的大师画作,追求个人而非公式化的表达,不愿走千篇一律的机构学术路线。这是现代主义的首要特征——艺术家自觉拒绝传统的或学派的呈现方式,寻找更个人的表达,探索美学与审美自由。人们认为他活泼的用色和独创性的激发,将艺术创作从19世纪早起的教条约束中解放了出来。

落选者沙龙Salon des Refusés, 1863
1863“落选者沙龙”诞生的1863年,正是德拉克洛瓦去世的那一年。画作落选的年轻画家之一拉图尔(Latour),军事化地接受了他们作为局外人的地位,从国家支持和认可的国家机器里脱离出来,获取新的自由。在他的画作《祭奠德拉克洛瓦》中,“局外人”艺术家和作家们围在德拉克洛瓦画像前,其中包括他自己、马奈(Manet)和波德莱尔(Baudelaire)。对他们而言,德拉克洛瓦远不只是备受尊敬的艺术家:他是一个有号召力的人物,领导着这群在文学、诗歌和绘画等领域不愿受传统束缚的青年人。

祭奠德拉克洛瓦Hommage à Delacroix, 1864by拉图尔
色彩的艺术、装饰的美学、出走的自由
除了艺术理念,德拉克洛瓦在绘画技巧上也一直影响后人。如塞尚(Cezanne)所说:“我们都在用德拉克洛瓦的语言作画(we all paint in Delacroix’s language。)”比如,德拉克洛瓦于1846年的画作《萨丹纳帕露斯之死》,主题来自拜伦1821年的戏剧,是对1827年左右在巴黎沙龙上的一幅画作的再创,比原作色彩千变万化且更即兴,画面更具冲击力,引起法国艺术界的惊叹。他“把画笔当作织布的梭子似的,试图制作出一种织物的效果,让各种颜色像经纬线一样到处互相交织和彼此打断”。这种技法(flochetage)源自他对英国水彩画家透纳的学习,又被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沿用。

萨丹纳帕露斯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1846
德拉克洛瓦认为一幅好画的首要标准,是要成为视觉的盛宴。雷诺阿、莫奈(Monet)、梵高(van Gogh)、高更(Gauguin)等人都曾学习德拉克洛瓦的花卉作品。花卉作品的好处在于,它们既锻炼对复杂的形态、丰富的色彩的控制,也是收藏者容易接受的主题之一。波德莱尔非常巧妙地将德拉克洛瓦的个性比作“藏在花束后的火山口”。

祭台上的花瓶A Vase of Flowers on a Console, 1848-9

野花与玫瑰静物图Still Life with Meadow Flowers and Roses,1886by梵高

静物-向日葵Still Life – Vase with Sunflowers, 1887
对于雷诺阿来说,装饰性绘画能够最充分地通过色彩对比,冲破形态的限制,直达艺术的本真。他曾不断临摹德拉克洛瓦的《摩洛哥的犹太婚礼》,并于1881年亲赴摩洛哥,画出《清真寺的阿拉伯节日》。画中数不清的阿拉伯衣衫,由一个个饱含色彩的笔触快速点成。颜色泼洒下来,冲破形态的限制,乍一看充满了喧哗节日的失控感,细看却又有规谨格局,隐藏白色的墙、远处小镇的穹顶。 他追随前辈步伐,走到新世界,见到了灰暗的巴黎天空无法带给他的闪烁的阳光。

摩洛哥的犹太婚礼Jewish Wedding in Morocco, 1841

清真寺的阿拉伯节日The Mosque (Arab Festival)by雷诺阿
清真寺的阿拉伯节日The Mosque (Arab Festival)同样的,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Matisse)在80年后进行了德拉克洛瓦的摩洛哥之旅。他承认,自己无论看向哪里,都看见德拉克洛瓦的画迹在地貌里闪现。“我们都是在透过通过德拉克洛瓦的眼光看到北非。”

座台上的左伊Zorah on a Terrace, 1912by马蒂斯
德拉克洛瓦希望创造一种能够与音乐的“无与伦比的音色变化”相媲美的色彩和谐。新印象派画家西涅克(Signac)认为他是色彩新纪元的创始人,同时将他擅用的色彩进一步理论化。他称自己的点彩画派(pointilism),基于科学的色彩原理,系统性地通过彩色小点——以及后来分色主义(divisionism)里马赛克式的小色块——堆砌画面。无论主题是城市里的摩天大楼,还是海边的桅杆船,画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对色彩的绝对控制。

马赛港巡礼Vue du Port de Marseille, 1905by西涅克
西涅克的色彩理论,再一次将德拉克洛瓦推向先锋艺术家和评论家讨论中的至高点。这个理论对德拉克洛瓦对成就不乏狭隘的解读,但从中看得出,西涅克希望从之前的传统中寻找新派系的血脉,通过前辈的影响力,确立新印象派的地位,续写艺术传奇。在英国人眼里,德拉克洛瓦和莎士比亚、歌德一样,在被后人消费时并不会被消减,而是通过他们重焕新生。
编辑:汪珂宇
如果喜欢请加收藏,因为有你的关注,我们会做的更好!感谢关注,如果你喜欢我们,请把我们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微信、腾讯微博、天涯、豆瓣、开心、人人等!
点击下方分享按钮!!!!点击下方分享按钮!!!!点击下方分享按钮!!!!
最新艺术新闻资讯:国画家-国画-艺术中心-水墨画-山水画-工笔画-花鸟画-人物画-文人画 » 德拉克洛瓦如何引发法国艺术界一场浓墨重彩的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