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何处来——宫苑赏石的历史变迁
5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3-03
原标题:顽石何处来——宫苑赏石的历史变迁 朱瞻基行乐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阅读(1030)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3-03
原标题:顽石何处来——宫苑赏石的历史变迁 朱瞻基行乐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阅读(1030)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2-22
今年春晚上有一个特别设计的环节令诸多观众印象深刻,那就是由演员张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及香港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共同见证的“国宝回归”。实际上,2017年11月30日许荣茂就向故宫博物院正式捐赠了《丝路山水地图》,故宫博物院也专门为此举行了捐赠...
阅读(815)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2-05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也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其描绘对象不仅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花卉、蔬果、草虫、翎毛、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
阅读(835)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1-28
(南宋)哥窑灰青釉葵花式洗 (南宋)哥窑青釉贯耳壶 当你剥开一个茶叶蛋,是否会被褐色蛋壳上破碎的纹路所吸引?有谁会认为这是一种美的纹饰?恐怕没人会这么想。可是,中国古代瓷器烧造史上出现过这样一种瓷器,它的表面布满了像碎蛋壳一样的裂纹,一道道纵横交错,仿佛乍暖还寒时节河湖之...
阅读(674)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1-27
我们现在的研究水平高于古人,一些自古流传的真迹被发现并非真迹,而一些过去评价不高的,现在也许会被重新评价。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的形成”特展上半期的限展作品《秋塘双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阅读(834)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1-24
原标题:被人低估的稀世珍宝 我们现在的研究水平高于古人,一些自古流传的真迹被发现并非真迹,而一些过去评价不高的,现在也许会被重新评价。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的形成”特展上半期的限展作品《秋塘双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阅读(660)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1-22
每一件传世艺术珍品背后都有说不完的传奇故事。《伯远帖》《中秋帖》《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国宝级艺术品,都曾经颠沛流离,差一点流失海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顺利回归了祖国的怀抱。这些国宝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阅读(875)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1-16
去年初冬时节,我去美国波士顿参观了美术馆博物馆。该博物馆以收藏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五千余幅,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徽宗《五色鹦鹉》等,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真迹。
阅读(1105)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1-15
金农 汤婆子图 虽然名为代笔,但是金农绝不是让罗聘简单地复制已有的作品:反复地让学生修改作品说明他除了对自己和购买者负责以外,还在不断地靠自己的经验提携引导下一代,这正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能得以延绵不朽的重要原因,我们不由得对金农肃然起敬。
阅读(608)评论(0)赞 (0)
国画家 发布于 2018-01-15
一个人选择了艺术品收藏,实际是选择了一种生活状态。但收藏标准则取决于收藏态度,求真还是务虚也决定了收藏的标准。务实收藏需要严格的条件,眼力、财力、适度的运气必不可少。如果不因此研究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只是利用其商业价值牟利,或许就成了对艺术品真正价值的藐视。
阅读(572)评论(0)赞 (0)